



注 释
壹心慎事,秦古成语,意指处事专一、谨慎。壹心:用心专一、协同。《左传•昭公二十五年》:“戮力壹心,好恶同之”。《楚辞•九章•惜诵》:“壹心而不豫兮,羌不可保也”。汉•司马迁 《报任安书》:“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,故絶宾客之知,忘室家之业,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,务壹心营职,以求亲媚於主上”。慎事:做事谨慎、小心。《资治通鉴》:“陛下素仁智慎事,今而有此大讥”。《楚辞•七谏•怨世》:“思比干之恲恲兮,哀子胥之慎事”。吕祖《黄鹤赋》:“择善地,慎事之机密;置丹房,器皿之相当”。宋•苏轼 《答吴子野书》之二:“近日始畏口慎事,虽已迟,犹胜不悛也”。
“壹”是大写的“一”,是商业兴起以后,为了防涂改而采用的“一”的借字,因此“一”、“壹”是同义的,如:《楚辞·远游》“顺凯风以从游兮,至南巢而壹息”;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“建号壹呼,天下之士,云合雾集”。不过在使用当中,“一”和“壹”在词汇意义上逐渐发生了不太严格的分工,这就是专一、比并的意思常常用“壹”,所以《说文》说“壹,专壹也”。《孟子·公子丑上》“志壹则动气,气壹则动志也”,《史记·苏秦列传》“专心并力壹意”:“壹”都是专注不分散的意思。《墨子·尚同上》“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义,是以天下治也”,《汉书·司马迁传》“今汉兴,海内壹统”:“壹”都是同一的意思。
“心”,五藏之一,亦为二十八星宿之一。此为有形之心,与物相对,引申为精神、意识、心思、心意、心灵等无形之心。清·郭庆藩·《庄子集释》:“夫韬光晦迹,而混俗扬波,若树德不异于人,立行岂殊于物!而心无崖际,若万顷之波,林薮苍生,可谓宽容矣”。《大藏经·最胜问菩萨十住除垢断结经》:“心无崖畔广普无底”。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心是世界的本原,如南宋陆必渊在《象金同全集·杂说》中说:“宇宙便是吾心,吾心即是宇宙”;又如明王守仁在《传习录(下)》中说:“天下无心外之物”。唯物主义者则认为,有物才有心,无物即无心;如明清之际王夫之在《读四书大全说(卷十)》中说:“言心言性,言天言理,俱必在气上说,若无气处则俱无也”。《诗·小雅·巧言》中有“他人有心,予付度之”之说,即为心思、心意也。心,另有中央、内部之意;如掌心、江心、空心、实心等。
“慎”、“谨” 和“恭”、“敬”相似,只是:“恭”、“敬”多指待人;“慎”、“谨”多指处事。例如:诸葛亮《出师表》“先帝知臣谨慎,故临崩寄臣以大事”。慎,《说文》“谨也”。“慎”和“缜”、“审”等同族,因而有小心细致,处处留意的意思,如:《孔子家语·观周》“有金入焉,三缄其口,而铭其背曰:古之慎言人也”;《后汉书·陈忠传》“轻者重之端,小者大之源,故堤溃蚁孔,气泄针芒。是以明者慎微,智者知幾”;《礼记·中庸》“莫见乎隐,莫显乎微,故君子慎其独也”。“慎”作为副词也是小心慎重的意思。杜甫《潼关吏》“请嘱防关将,慎勿学哥舒”,“慎”即千万当心之义。“慎”、“谨” 和“恭”、“敬”的差别也相似,“慎”近于“敬”,侧重的是当心留意、仔细致密,常带宾语;如《韩非子.定法》“赏存乎慎法”。“谨”近于“恭”,侧重于自身的兢业、恭敬,多做状语或谓语,后期少带宾语;如《史记.李斯传》“谨奉法令”。
“事”作动词用泛指做某件事情,从事某项实际工作,如:《庄子·徐无鬼》“夫为天下者,亦若此而已矣,又奚事焉”;《史记·曹相国世家》“卿大夫以下、吏及宾客见[曹]参不事事,来者皆欲有言。”“事”还经常指为君主、父母或长上做事,有事奉、服事等义,如:《荀子·劝学》“行道者不至,事两君者不容”;又《非相》“幼而不肯事长,賤而不肯事贵,不肖而不肯事贤,是人之三不祥也”。正因为“事”作动词用是泛指做事,所以作名词用时它也泛指事情或工作,如:《吕氏春秋·察今》“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,变法者因时而化”;《荀子·劝学》“无惛惛之事者,无赫赫之功”。正因为“事”泛指工作,所以人所从事的一切活动都可以称作“事”,包括“战事”、“工事” 、“农事”……,如:《左传·成公二年》“此车一人殿之,可以集事”;《荀子·修身》“劳苦之事则争先,饶乐之事则能让”;《史记·屈原传》“入则与五图议国事”。
附录:
秦汉成语印
(叶其峰 2005.05.20)
秦汉时期流行镌刻箴言、吉语等内容的成语印,这些印章属于私印一类,其形制与同时期的姓名印完全相同,篆刻风格亦与之无殊。秦汉成语玺是战国成语玺的余绪,但印文内容已有相当大的变化。战国时期十分流行的一些儒家修身箴言这时已十分罕见。秦汉出现了一些新成语种类。这些变化,反映了时代的变迁,反映了改朝换代以后的人们所关注之焦点以及他们的意念和追求。
秦成语中,有讲个人修养的:如“中壹”、“壹心慎事”,强调的是处事专一、谨慎。“百尝”,按:尝训试,尝即试也。印文意处事要勇于探求、试验,以求取正确的认识。《十钟山房印举》著录的“勿半非有”印,文中的“勿半”是说处事不可半途而废,“非有”则与前文对应。文意是说处事必须有恒心,否则就一无所获。
有表达对安定生活向往的,如“交仁”,“交仁必可”就属于此类印。“交”训俱,交仁就是人人具相仁爱,没有纷争。相近的秦成语印有“民乐”、“安众”,表达的也是当时人们对秦统一后社会的某种期待。
表现男女爱情内容的印章属于秦汉时期出现的新的成语种类,有“相念”、“真心”、“益意”等。益,愈加。《孟子梁惠王下》曰:“如水益深,如火益热”。印文与肖形相互衬托,表现了一对相爱的男女之间与日具增的深情厚意。
秦汉成语印,特别是汉成语印,数量最多的为吉语,西汉文景之后的吉语印与秦及汉初印,内容方面的最大区别是镌刻“官”字的印章几乎绝迹,而“利”、“倍”、“大”、“巨”、“光”等字大量出现。典型印章有“大利旦中公”、“大利吴子侠”、“巨利即子张”、“巨蔡千万”、“巨侯千万”、“羊利”、“常利”、“日光”、“大光”、“长光”、“常光”等。
上引吉语印中有数方镌有“巨”字,按:巨训大。“巨苏千万”文例与“大徐千万”相同。上引印中有一方印文作“巨利即子张”。按:巨利即大利,“大利吴子侠”印文可为佐证。又“即”,姓。《广韵》:“即,亦姓,《风俗通》有单父令即卖”。由大利某、巨利某行文,我们推想前引大某千万、巨某千万印之大、巨,应为大利、巨利之省文。
汉代大量镌有利、巨、大、倍等字的吉语出现,与当时蓬勃发展的商业有关。文景之后,国家统一,社会相对安定,政府休养生息政策给商业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发展条件。当时人们的经济利益,不仅可以从仕途中得来,还可以从商业中获得,而且后者比前者获利更快、更多、更容易,于是商人队伍日趋壮大,成了当时影响力巨大的新兴阶层。反映在印章上,“利”字印也就大量的出现了。纯属有关财富的印文,如“日利”、“大利”、“巨利”、“万匹”、“大倍”等商业味十分浓厚的辞语也就大量的出现了。
值得注意的是,汉吉语印印文与汉代铜镜铭文还有相当密切的联系。有的铭辞相同,有的相似,有的印文则镜铭之简省,如:“毋伤”、“长毋伤”。毋读作无,毋伤即无忧、无病、无灾。汉镜铭有“张氏作竟大毋伤,长保二亲乐未央”、“鲁氏作竟有毋伤,浮云连结卫四方”等。
“日有憙”,憙意愉、悦、喜欢。汉镜铭有“日有憙,月有富,乐毋事,宜食酒……”
“未央”、“乐未央”。《经籍纂诂》引《楚辞云中君》:“烂昭昭兮未央”。注:“未央,未已也”。又《广雅释诂》:“央,尽也”。汉镜铭常见“乐未央”及“长乐未央”句。
吉语印与青铜镜本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物品,但就铭辞而言,两者又有太多的共同之处,均是当时人们意念的载体,两者互读,有助于对铭辞的理解。
秦汉成语印和战国成语印一样,内容广泛,含意隽永,从中可以体味出古人对社会、人生的积极态度,丰富多彩的个人情趣。秦汉成语印也和战国成语印一样影响深远,明清篆刻家作品中众多的闲文印,与其有明显的继承关系。 |